2017年七月有一段日子,在缅甸流浪了一星期,当时一直都靠着谷歌翻译、肢体语言以及简单的英文沟通,直到到了曼德勒(Mandalay)的一间背包客栈。
那天刚走完乌本桥(U Bein Bridge)看日落,回程时已是晚上,在司机的建议下逛了附近的夜市解决当天的晚餐。回到住宿的common area后悄悄观察可以搭桌哪一国的小伙伴(其实大多时候会选择黄皮肤的同族,感觉比较有归宿感,尽管未必是会说华语的华人)。坐下后对面的黄皮肤小姐小心翼翼的询问:“Where are you from?”在我回答来自马来西亚后,她一脸激动的问:“那你会说广东话吧!”
原来这位来自广东的背包客小姐,已经待在缅甸将近一个月:“太久没人和我讲广东话了!”然后迫不及待的跟我分享她这个饮食过得如此艰苦,她完全无法适应缅甸的口味,以致她多半时间都花在一家只卖泡面的店,每天购买不同口味的泡面当三餐。“这里人的饮食口味太重了”她皱着眉头表示:“我吃了一天就受不了。”
突然觉得自己身在马来西亚,需要接触各种种族的饮食风格,相对也比较容易接受异国饮食。
后来那位来自广东的小姐兴致勃勃跟我分享哪一种泡面的味道如何,哪一类的泡面价格比较昂贵。其实那么久之后的我完全不记得细节,但是一天三餐吃泡面这件事有震撼到我。再后来回房才发现,原来她是睡我上铺的室友。
那也是一场与泡面达人邂逅的短短一次相遇,毕竟后来再也没遇见这一类的背包客了。